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

港馬『和和杯』


1928年,香港和馬來亞創辦一項港馬華人埠際賽,是第一個與中國以外的華埠合辦的埠際賽。

早年馬星足球

馬來亞又稱『英屬馬來亞』(British Malaya),包括馬來半島上的馬來聯邦 (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),即雪蘭峨、霹靂、森美蘭和彭亨;馬來屬邦 (Unfederated Malay States),即柔佛、吉打、吉蘭丹、玻璃市和登嘉樓;以及海峽殖民地 (the Straits Settlements),即馬六甲、天定、檳城及星洲。

馬來半島包含馬來聯邦、馬來屬邦以及海峽殖民地。

這些地方均為英國殖民地或保護地,與香港和上海一樣,於19世紀由英國人引入足球,得風氣之先,足球逐漸成為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。

然而馬來半島的足球運動一直欠缺區域性的組織,直至1920年底1921年初,一艘英國軍艦HMS Malaya到訪吉隆坡及星洲,與當地球隊進行足球及欖球友誼賽,為紀念是次造訪,該艦捐出獎杯,建議舉辦一年一度全馬來亞的足球和欖球錦標賽,於是馬來亞杯 (HMS Malaya Cup) 1921年誕生[A1] 

該杯賽初賽由馬來半島南北兩部份 (南部指星洲、馬六甲及森美蘭) 各自進行,最後由南北冠軍爭奪全馬來亞冠軍。

當時星洲和雪蘭峨的足球水平是各屬之冠,第一屆馬來亞杯便由這兩地爭奪,結果由星洲摘桂冠[A2] 

1921年至1925年的首5屆馬來亞杯,星洲奪得4屆錦標,可見星洲足球執馬來半島之牛耳。不過,參與馬來亞杯的華人球員甚少 第一屆的奪標功臣中只有一名。

然而星洲人口中以華人為主,他們的足球水平正不斷提升,1925年星洲第一次有華人球隊 (1911年成立的『華人足球隊』)[A3]  壓倒所有歐人、巫人、混血兒及軍人球隊,首次奪得星洲足球聯賽冠軍。

和和杯起源

事實上,華人足球隊還未奪聯賽冠軍之前,和和餅乾廠東主吳克儉於19248月已捐出大銀杯一座,建議創辦一項全馬來亞華人杯賽,仿傚馬來亞杯賽的方式,即分南北初賽,最後南北冠軍爭奪總冠軍,第一屆擬於翌年 (1925) 5月舉行,賽事由星洲華人足球會組織[A4] 

可是當年馬來半島的華人足球,亦是星洲最高,北方各地華人足球組織無意與星洲較量,結果是項華人杯賽胎死復中。

查和和餅乾廠 (Ho Ho Biscuit Factory) 創辦於1898年,是當時星洲規模最大的餅乾廠之一,廠址位於振瑞路 (Chin Swee Road)1920年代初以機器日產4,000磅餅乾,主要出口到爪哇及馬來聯邦[A5] 
和和餅乾廠商標中可看到該廠的早年廠房。

1924-03-26南洋商報和和餅幹公司廣告。

吳克儉 (Gaw Khek Khiam) 1885年三寶隴出生[A6] ,祖籍廈門,父親為三寶隴華僑富商吳文燦 (Gaw Boon Chan),後舉家移居星洲。吳克儉在在萊佛士書院 (Raffles Institution) 接受英文教育,後留學英國,在康和爾雷德魯思礦產學院 (Redruth School of Mines, Cornwall) 畢業。回新加坡後任和和餅乾廠經理[A7]

克儉接手生意後,熱心推動星馬的體育活動,可惜馬來亞華人足球杯的計劃無法實現。可是,銀杯經已打造,而吳克儉不肯放棄,委托另一熱心足球的華僑、華人體育會 (Chinese Sports Association) 創辦人兼球員余焯華[A8]  (Yee Cheok-wah) 到香港,與香港華人足球界 (相信是香港中華業餘體育協會) 磋商,合辦華人埠際賽。

雙方決定於1928年舉辦第一屆比賽,先在香港舉行,之後每年輪流主辦[A9] ,互相報聘,爭奪那座英國製造、價值200英鎊的銀杯。

那時該獎杯還未命名為和和杯,而是項賽事當時稱為華南 (實即香港) 和南洋 (實即馬來亞) 華人之間的足球分區比賽[A10] 英文報章則稱之為埠際賽 (interport game)[S11] 。後來才改名『和和杯』。

香港先拔頭籌

1928年的第一屆[S12] ,先由馬來亞派隊帶著獎杯來港與香港華聯隊比賽,這隊馬華代表隊共19人,其中11人為星洲球員,4人來自雪蘭峨,另4人為霹靂選手,大致上顯示了當年馬來半島華人足球的實力分布。

港華方面,則幾乎所有位置被中華隊所囊括,只有右中衛梁榮德及中鋒馮景祥為南華球員。

由領隊余焯華帶領的馬華大軍抵步後得到華協及中華會招待,另有不少南洋學生的香港大學亦在他們到埗當天舉行招待會[A13] 

賽事於41日在香港會球場舉行。在英國打造的和和杯放在有蓋看台前展示,開賽前賽會安排鐘聲慈善社銅樂隊引領兩隊球員進場,令球場氣氛更加熱鬧。球場棚座全部爆滿,球場各處掛起旗幟表示滿座[S14] 

和和杯的設計是一個擲界外球的球員,站在一個地球上,
獎杯座則有一些金屬牌,刻上足球員踢球的不同姿態
[S15] 。
馬華隊帶來香港兩雙獎杯,左邊是和和杯,右邊是送給
香港華人球會作為比賽獎杯之用,價值300英鎊,比和和杯更貴。

雙方出場陣容如下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港華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馬華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        耀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   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   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     
  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 耀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後備:梁玉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後備:余鎮禧

比賽當天陰晴不定,天氣清涼,之前幾天下了多場雨,令球場頗為濕滑,而馬華隊似乎特別受到影響。

比賽最初兩隊互有攻守,港華最初中場表現欠佳,無法阻截馬隊左路進攻。15分鐘隊長黎郁達決定調梁玉堂出場代替失準的梁榮德[S16],梁懂得如何與黃瑞華及吳錦泉合作,中場線即有所改善。

25分鐘馬華左輔徐華楨在港隊門前頂球入網,然而被球證葉九皋指越位在先,被判詐胡。戰至35分鐘[S17] ,馬華門前混戰,馬華右後衛楊章祥漏踼,馮景祥門前射入先開紀錄。再賽僅一分鐘,左輔孫錦順連過對方幾名後衞射入。上半場港華以2 : 0領先。

下半場馬華領隊余焯華親自落場,出任右後衛。港華曾有一黃金機會,右輔李惠官於馬華禁區內離門12碼得球,左右無人,居然將球射高,坐失良機。幸而不久之後,曹桂成接應孫錦順傳中球射入,港華3 : 0遙遙領先。

這時馬華知恥近乎勇,大舉進攻,5分鐘後即見效,中鋒林榮良接應左翼蔡慶伯傳中球近門頂入,先扳回一球。馬華再攻,黎郁達不慎在禁區內犯手球,十二碼球由隊長林榮良主射,鋼門包家平救出,但他已倒在地上,被林衝前補射入網,馬華再追一球。餘下時間雙方雖仍努力作戰,但至終場仍無增添紀錄,結果南洋隊 (即港華) 32,勇奪第一屆和和[A18] 

這場比賽馬華表現實不在港華之下,雖敗尤榮,該隊慣於馬來半島的炎熱天氣、以及聯賽只踼60分鐘的賽制,和和杯比賽當日天氣清涼,場地濕滑,加以採用90分鐘賽制,令馬華吃虧不少,但仍只負一球,而且與港華踼成均勢,實足以自豪。

這場比賽中有兩位球員特別令人注目,一位是馬華的隊長兼中鋒林榮良,林在星洲成名已久,當時球王李惠堂在上海,在港比賽的前鋒中以大告山奴為最傑出,而當時的報章指林的水準不在大告之[A19] ,多年後李惠堂亦稱讚林有大告的風度和領軍才[A20] 。另星洲著名中堅、1936年中國世運國腳蔡文禮則認為林的球技甚至還在李惠堂之上,林也可左右開弓,而且有頂上功夫,李則欠[A21] 

唯李球王指第一屆和和杯舉行時,林已走下[A22]  (林於兩年後,即1930年便告退休)

另一位令人眼前一亮的球員則為港華中[A23] 、年僅21的新紥師兄馮景祥,馮在南華甲組露面只有兩年,唯進步神速,在這場對外隊的比賽中並無怯場,且光芒四射,可見其前途無限。

這場和和杯比賽後,馬華隊在港還作了兩場比賽,先以0:4大敗於英軍聯隊,然後與中華會賽和1:1。之後他們北上廣州,以4:0大勝廣州隊,然後才打道回星馬[A24]

第一屆和和杯圓滿結束,翌年 (1929) 輪到香港派隊去星洲比賽,這次星洲以2 : 1報却一箭之仇。這次之後,雙方認為每年這樣往返太頻密,於是商定改為兩年一次。兩年之後1931年星洲派隊來港,以1 : 4敗走香江。

第四屆1933年,本應是由港方到星洲作客,但港方没有應約派隊前往。1935年星洲也没派隊來港。19362月,香港華人體育協進會致函馬華足球協進會,邀請於4月派隊來港再進行『和和杯』賽,但馬隊剛於數月前曾回國參加全運會,而且理應輪到香港派隊,所以星洲不答[S25] 。這樣年復一年,雙方不了了之。至1941年,太平洋戰爭爆發,賽事更加無法進行。

另一方面,和和杯之舉辦,引起了足總與香港中華業餘體育協會的嚴重衝突,此是後話。








 [A1]新加坡足球總會官方網頁。


 [A2]星洲代表隊於1921103日在吉隆坡以2:1擊敗雪蘭峨,見The Straits Times 1921-10-03


 [A3]『華人足球隊』,簡稱SCFA,即Singapore Chinese Football Association


 [A4](1) The Strait Times 1924-10-08 ; (2) Malayan Saturday Post 1924-10-18


 [A5]Song Ong Siang, One Hundred Years'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, pp 321-323. London : J. Murray, 1923. 轉引自rootsweb網頁,2015-07-05查閱。


 [A6]同上。


 [A7]吳克儉亦出任聯東保險公司董事及華商銀行董事經理,并獲政府委任為所得稅委員會委員、流通銀幣匱缺調查委員會委員及屋租估價避局委員等職,1918殖民政府授予太平局绅衔。1936年在歐洲旅遊途中忽然患病身亡,終年51歲。


 [A8]余焯華最初是踼中場,後來改踼後衛,退休前是守門員。他的兒子Patrick Yee後來亦成為星洲著名守門員。


 [A9]華字日報1936-02-26


 [A10]南洋商報1928-04-10


 [S11]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928-04-02


 [S12] 華僑日報1928-04-02


 [A13]南洋商報1928-04-10。另有關香港大學初年取錄很多馬來亞學生、並對當年馬來亞有一定影響的事實,可參看Peter Cunich,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: Volume 1, 1911-1945.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, 2012.11.


 [S14](1) 華僑日報1928-04-02 (2) 南洋商報1928-04-12


 [S15]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28-04-02


 [S16]比賽採用國際賽例,每隊可以換兩人。


 [S17]當年埠際比賽法定時間為90分鐘,本地銀牌準決賽和決賽也是90分鐘。銀牌初賽和聯賽則為70分鐘。


 [A18](1)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28-04-02; (2)華僑日報1928-04-02(3) 南洋商報1928-04-12(4) Malayan Saturday Post 1928-04-14


 [A19]南洋商報1928-04-12


 [A20]李惠堂『球經釋疑』專欄,載大公報1949-02-26


 [A21] “Boon Lay – cup star for 12 years”, New Nation 1975-10-10


 [A22]李惠堂『球經釋疑』專欄,載大公報1949-02-26


 [A23]南洋商報1928-04-12
 [A24]《球國春秋》第50頁。


 [S25]華字日報1936-02-2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