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
1920年代 華人球會壯大 聯賽起死回生
香港足球發展初年,華人認為這種運動太激烈,並不熱中,參與的大都是青年學生。及至1920年代初,一些華文報刊開始報導體育新聞,因而起了鼓吹體育活動的作用,不但吸引了更多青年人參加足球這種運動,亦引起整個華人社會的關注,最重要的是令到商界發生興趣,不但樂意資助,且積極為華人爭取練習和比賽的場地。蓋發展華人足球運動,一方面是了為了強身健體、擺脫『東亞病夫』的惡名,另一方面,踼足球似乎是當時受到次等公民對待的華人的唯一機會,能與統治者平起平坐,有時甚至把高傲的英國人狠狠地打敗。
起初所有華人的希望都放在唯一的華人球隊南華,1918年加入甲組後,南華管理層知道要在甲組立足,一定要提升球員的素質。為達到此目的,南華會每年夏天舉辦少年夏令杯足球賽,除鼓勵青少年參加足球運動外,亦藉以從中挑選有潛質的新秀,1921年便由此途徑發掘了未來球王李惠堂,1924年又發掘了『鐵腿』孫錦順。
華人球員初時還未有實力跟外籍球員競逐,南華加入甲組,磨練了幾年,技術逐漸追上洋人球隊,而且不只是本地洋人,甚至可與外國球隊爭一日之長短。南華多次代表中國參加遠東運動會足球賽,且年年奪標。1923年 8 月,南華代表中國出征澳洲,與當地勁旅比賽互有勝負,令當地人士對華人足球隊刮目相看。
南華的出現,可說是足總聯賽的還魂丹。蓋聯賽自1908年創辦之後,除第一屆搞得比較熱鬧之外,一直處於低迷狀態,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是重大打擊,1914-1915年那一屆甚至只有4隊參賽,可謂苟延殘喘。華人球隊的加入和壯大,對這項賽事來說,實在是一枝強心針;華人球員的秀麗腳法令球迷耳目一新,而華人球隊的號召力吸引大量華人觀眾到場參觀球賽,這正是足球賽事的生命泉源[A1] 。
1923-1924那一屆,南華終於首次奪得聯賽冠軍,可說吐氣揚眉。可是,剛剛成長的南華卻於1926年發生『兵變』,部份球員另起爐灶,成立了中華隊。中華於1920年代後期連奪 3 年聯賽冠軍,南華則衰落多年,至1930年代初才復興。
1920年代甲組聯賽及高級組銀牌賽冠軍球隊名單如下:
聯賽
|
銀牌
|
|
1920-1921
|
威路沙陸軍
|
地丹拿艦隊
|
1921-1922
|
居了艦隊
|
香港會
|
1922-1923
|
京士陸軍
|
九龍會
|
1923-1924
|
南華
|
東沙利陸軍
|
1924-1925
|
東沙利陸軍
|
九龍會
|
1925-1926
|
九龍會
|
九龍會
|
1926-1927
|
西洋會
|
京士陸軍
|
1927-1928
|
中華
|
九龍會
|
1928-1929
|
中華
|
南華
|
1929-1930
|
中華
|
森馬薛陸軍
|
1920-1921 陸海軍天下
威路沙威風八面
這屆足總聯賽效法銀牌賽的做法,讓海軍戰艦各自組隊參加,令到聯賽隊伍數目大增至9隊,事實上,甲組聯賽自1908年創辦以來,除第一屆有8隊參加外,每年都在5-6隊之間徘徊,所以這屆是破了紀錄。不過,這政策有其代價,此是後話。
第一屆讓個別戰艦參賽,即有卡萊爾艦 (HMS Carlisle) 和岩布士艦 (HMS Ambrose) 加入;其他新丁還有新來港的駐軍威路沙陸軍 (Wiltshire Regiment)。另九龍會又再參加聯賽。南華本來想組兩隊參加[A2] ,後來未能成事,是否被足總拒絶還有待查考。
甲組9隊為:炮兵、香港會、南華、添馬艦、九龍會、警察、卡萊爾艦、岩布士艦、威路沙陸軍。
威路沙陸軍毫無疑問是強隊,是爭奪聯賽和銀牌冠軍的大熱門;炮兵球員是去季季尾才到香港,實力不明,只被視為黑馬;九龍會雖是新加入,卻從其他球隊拉了多位出色球員過來,包括去屆Staffs and Department 隊長 R E Townsend、添馬艦門將 W Crocker 等。
乙組陣容更為龐大,季初總共12隊參加:炮兵、聖約瑟、聯合足球會
(United F C)、(英國)油工聯隊 (Oilers United)、九龍會、南華、卡萊爾艦[A3] 、印度遊樂會 (Indian Recreation Club)、Staff & Departments、第22旁遮普兵團 (22nd Punjabis Regiment)[A4] 、香港會、西洋會。
這屆足總為場地缺乏問題大為頭痛,甲乙組聯賽於1920年10月23日 開鑼,全部賽事安排於星期六舉行,由於參賽隊伍比以前多,賽事頻密,以至軍方聯賽被迫在週中星期三舉行,令到港會無法參加軍方聯賽 (隊員都要上班),而南華申請加入卻又被拒[A7] ─ 軍方聯賽賽會因場地短缺問題拒絶非軍方球隊再加入。另乙組球隊亦因場地問題而無法如甲組般作主客場比賽[A8] 。
這兩屆南華在逐漸進步,成為中遊隊伍,但還未有染指聯賽錦標的能力。南華這屆陣容如下:
甲組:
門將:劉慶祥
後衞:陳蘇、馮帶
中衞:梁玉堂、梁棣芳、張榮盛
前鋒:黃柏松、歐傑生、郭寶根、高錫威、葉九皋
乙組:
門將:許誠耀
後衛:郭善仁、譚芳 (Tam Fong)
中衛:彭錦榮、李兆英 (Li Siu Ying)、劉漢榮
甲組聯賽10月23日開鑼後,威路沙陸軍和炮兵一直在積分表上領先。
南華開始時並不太順利,之後逐漸改善,一直守在第4-5位,但從未能威脅榜首隊伍。仍然是守強攻弱的一貫本色,後衛踼得十分出色,失球甚少,前鋒卻不濟,入球只比榜尾的岩布士和警察稍多。
2月尾威路沙陸軍已抛離第二位的炮兵5分,炮兵餘下兩場比賽雖然全勝 (包括3月12日 擊敗南華 2:0),而有幾位正選球員離隊的威路沙則輸掉最後一場,結果還是威路沙奪得冠軍;炮兵得亞軍;而從後趕上的地丹拿艦雖已盡其所能,可惜為時已晚,屈居季軍;香港會第四。
球隊
|
場數
|
勝
|
和
|
負
|
入球
|
失球
|
得分
|
威路沙
|
16
|
11
|
3
|
2
|
30
|
15
|
25
|
炮兵
|
16
|
11
|
2
|
3
|
31
|
16
|
24
|
聯賽冠軍頒獎於3月28日 復活節假期舉行,頒獎前舉行冠軍隊對其他球隊聯隊的表演賽,雙方陣容如下:
威路沙:
門將:Smith
後衛:Trivott、Moore
中衛:Jeffries、Lancaster、Brown
前鋒:Warren、Realff、Menham、Swanborough、Amor
聯隊:
門將:Rodgers (港會)
後衛:Maplesden (地丹拿)、陳蘇 (南華)
中衛:Hudson (添馬艦)、McGann (地丹拿)、Hutchy (地丹拿)
前鋒:Garside (地丹拿)、Hendry (地丹拿)、Henwood (炮兵)、Robertson (警察)、Cooper (地丹拿)
從聯隊陣容可看到,在足總心目中,除冠軍威路沙外,最強的隊伍是銀牌冠軍地丹拿艦,而非亞軍的炮兵。另南華有陳蘇入選,可見華人球員的實力開始獲得重視,而陳蘇的防守技術特別得到欣賞。
乙組聯賽季尾炮兵與聖若瑟同分,需要踼一場附加賽以定冠軍誰屬。1921年4月11日 黃昏舉行的冠軍賽,在炮兵接連門前失機 (包括下半場射失12碼 球) 的情況下,聖若瑟於下半場由前鋒Valesco連入兩球,以 2:0
取勝,繼1914-1915及1918-1919兩 屆之後,第三次獲得乙組聯賽冠軍[A12] 。
地丹拿奪銀牌
南華在1918-1919年的銀牌賽闖進決賽,只敗於港會而得亞軍。這屆進入了第二圈賽事,遇上手下敗將地丹拿艦,南華在銀牌的表現一般比在聯賽好,加上有主場之利,而且在聯賽第一循環曾以1:0取勝,所以賽前是被看好的一隊。
隨後地丹拿艦已被看成奪標大熱,在3月12日 的準決賽以 5:0 大敗上屆銀牌亞軍聖若瑟,在決賽面對以 1:0 淘汱威路沙的炮兵。
這是自1909年畢霍艦摘冠後,12年來第一次再由海軍球隊奪得銀牌冠軍。
南華涉球場打鬥被警告
南華為足總帶來大批觀眾和可觀的門票收入,但另一方面卻引起球場紀律和保安問題,相信令足總對他們又愛又恨。原來南華這屆在同一天內牽涉在兩宗球場打鬥案裡面,其中一宗可能是聯賽創辦以來最嚴重的球場集體毆鬥事件。
一次門前混戰中,一名南華球員與印度隊球員Sadick相撞之後雙雙倒地,在地上南華球員踼向Sadick,二人站起來後看似想動手,球證立刻上前將二人分開,但雙方球員已沉不著氣,互相毆打,數百球迷湧進場加入戰團,在場的一些歐籍士兵及水兵多次阻止無效,直至一位原本在場邊觀戰的歐籍警長拔槍示警,場內的打鬥才停下來,球證將球賽腰斬。事件中有幾名印度球員受傷,但並不嚴重[A16] 。
另一宗亦發生在同日,卻是甲組賽事,由南華對九龍會。根據後來九龍會球員的證供,完場前數分鐘,南華前鋒黃柏松襲擊九龍會中場球員A Weyman,另一九龍會中場球員A Mair不值黃所為,上前與黃互毆。球證將二人驅逐出場,但其中一人拒絶離場 (報章没有交待此人是誰),結果球證要宣佈球賽提早完場[A17] 。
球會介紹
威路沙陸軍
威路沙是威爾特郡 (Wiltshire) 的音譯,威路沙陸軍即是威爾特郡步兵團 (The Wiltshire Regiment)。兵團於 1881 年由第 62 威爾特郡步兵團 (62nd (Wiltshire) Regiment of Foot) 及 第 99 愛丁堡公爵蘭勒郡步兵團 (the 99th Duke of Edinburgh's (Lanarkshire) Regiment
of Foot) 合併而成,合併後第62團變成第一營,第 99 團成為第二營[S20] ,而於1920年1月初來港接替曼徹斯特步兵團的是第二營。
地丹拿艦

此艦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。1920年被派到遠東,與幾艘 L 級潛艇組成遠東第 4 潛艇艦隊 (The 4th Submarine Flotilla in the Far East)。每年夏秋之間,艦隊從威海衞巡航至日本,然後再折返香港過冬。至春天則在南中國海遊弋,並造訪新加波、婆羅洲、甚至菲律賓等地[S23] 。
來港前前曾在威海衛參加當地海軍足球比賽,在威海衛挑戰盾 (Weihaiwei Challenge Shield) 被開羅艦 (HMS Cairo)
淘汱;又因球員傷患,在艦隊聯賽 (Squadron League) 中亦失利。
岩布士艦
球員介紹
陳蘇
陳蘇是戰前國腳中最出色的左後衛之一,獲李惠堂排名在其偶像張榮漢之後。
陳蘇大約出生於1899年或1900年。他出身聖約瑟書院,為校隊成員。加入南華後首次見到他的名字是1918-1919那一屆,南華剛獲准加入甲組,而蘇當時踼中場;翌年 (1919-1920) 改踼左後衛,亦是他最擅長的位置,與馮帶合作,組成一條鋼鐵後防線。
南華在加入甲組初年,鋒線很弱,只靠穩健的後防令其不致於做『包尾大班』,陳蘇功不可没。
1919年陳蘇第一次獲選代表國家出席遠東運動會足球賽,協助國家隊以總場數2:1擊敗菲律賓奪標。
陳的天份亦為西人球圈所賞識,1921年聯賽冠軍隊威路沙陸軍與聯賽其他隊伍聯隊進行表演賽,陳獲選為聯隊正選左後衛,與其餘10名歐籍球員並肩作戰,似為華人球員第一次入選聯隊。那場比賽陳蘇在後場力保不失,協助聯隊勝 1:0。自此陳蘇多次入選聯隊。
1921年5月陳蘇再代表國家參加遠東運動會足球比賽,協助國家隊連勝菲律賓及日本,兩仗後防未失一球。陳没有出席1923年的第6屆遠運,但在同年夏天卻隨隊出征澳洲,亦表現出色。
1923年年初,他與梁玉堂、陳光耀及朱廣揚入選於2月19日在香港舉行的滬港杯埠際賽,是為華人球員首次獲選參加這項一直由外籍球員壟斷的賽事。
1925年陳蘇第三次兼最後一次代表國家出席遠運會。
1926年聯愛團事件中,陳蘇雖加入了聯愛團,但卻没有轉會到中華,亦拒絶聯署宣布脫離南華的報章廣告。
留在南華的陳蘇於1926開鑼的新球季仍像以前一樣,繼續守著南華的左後防,拍檔的是新秀李天生。可是至下半季陳蘇卻已不見上陣。
1927-1928年那屆季初陳蘇復出,事緣於9月13日南華對陸軍的一場友誼賽中,馮景祥受傷退出火線,陳蘇應南華會辦事人的邀請下場,自此再成為南華甲組隊的正選球員,但不是踼他習慣的左後衛,而是被調到前線踼中鋒,而且有入球。可是在1927年10月16日一次對京士陸軍的比賽中足部受傷退出比賽,之後似乎没有再見到陳蘇在任何比賽的名單中出現。那時他才27-28歲,其足球生命算是比較短,只有大約10年。
陳蘇球技出色無可置疑,李惠堂讚他『體格雄偉,馬步堅實,腳頭甚勁,洋人擋者辟易[A25] 。』當年報章亦讚他『把守後防有如一夫當關,敵方前鋒難越雷池半步。被對方前鋒壓迫時能保持鎮定。腳力足,解圍清脆[A26] 。』
但報章對他亦有微言,指他『信心十足,有時甚至玩弄對方球員。但己方領先之後,就不甚賣力,甚至因輕敵而被對方乘虛而入[A27] 。』遠征澳洲時當地報章在稱許他之外,亦作出類似的批評,指出他的缺點是『輕出,喜歡帶球上前場』,一旦被對方奪去腳下球反擊便造成危險[A28] 。
戰後黎郁達曾批評陳蘇是踼法最『粗蠻』的球員,並勸新進球員以陳最終亦被人踼傷以致收山為鑑,不要稍被對方衝撞即懷報復之心。
陳蘇大約出生於1899年或1900年。他出身聖約瑟書院,為校隊成員。加入南華後首次見到他的名字是1918-1919那一屆,南華剛獲准加入甲組,而蘇當時踼中場;翌年 (1919-1920) 改踼左後衛,亦是他最擅長的位置,與馮帶合作,組成一條鋼鐵後防線。
南華在加入甲組初年,鋒線很弱,只靠穩健的後防令其不致於做『包尾大班』,陳蘇功不可没。
1919年陳蘇第一次獲選代表國家出席遠東運動會足球賽,協助國家隊以總場數2:1擊敗菲律賓奪標。
陳的天份亦為西人球圈所賞識,1921年聯賽冠軍隊威路沙陸軍與聯賽其他隊伍聯隊進行表演賽,陳獲選為聯隊正選左後衛,與其餘10名歐籍球員並肩作戰,似為華人球員第一次入選聯隊。那場比賽陳蘇在後場力保不失,協助聯隊勝 1:0。自此陳蘇多次入選聯隊。
1921年5月陳蘇再代表國家參加遠東運動會足球比賽,協助國家隊連勝菲律賓及日本,兩仗後防未失一球。陳没有出席1923年的第6屆遠運,但在同年夏天卻隨隊出征澳洲,亦表現出色。
1923年年初,他與梁玉堂、陳光耀及朱廣揚入選於2月19日在香港舉行的滬港杯埠際賽,是為華人球員首次獲選參加這項一直由外籍球員壟斷的賽事。
1925年陳蘇第三次兼最後一次代表國家出席遠運會。
1926年聯愛團事件中,陳蘇雖加入了聯愛團,但卻没有轉會到中華,亦拒絶聯署宣布脫離南華的報章廣告。
留在南華的陳蘇於1926開鑼的新球季仍像以前一樣,繼續守著南華的左後防,拍檔的是新秀李天生。可是至下半季陳蘇卻已不見上陣。
1927-1928年那屆季初陳蘇復出,事緣於9月13日南華對陸軍的一場友誼賽中,馮景祥受傷退出火線,陳蘇應南華會辦事人的邀請下場,自此再成為南華甲組隊的正選球員,但不是踼他習慣的左後衛,而是被調到前線踼中鋒,而且有入球。可是在1927年10月16日一次對京士陸軍的比賽中足部受傷退出比賽,之後似乎没有再見到陳蘇在任何比賽的名單中出現。那時他才27-28歲,其足球生命算是比較短,只有大約10年。
陳蘇球技出色無可置疑,李惠堂讚他『體格雄偉,馬步堅實,腳頭甚勁,洋人擋者辟易[A25] 。』當年報章亦讚他『把守後防有如一夫當關,敵方前鋒難越雷池半步。被對方前鋒壓迫時能保持鎮定。腳力足,解圍清脆[A26] 。』
但報章對他亦有微言,指他『信心十足,有時甚至玩弄對方球員。但己方領先之後,就不甚賣力,甚至因輕敵而被對方乘虛而入[A27] 。』遠征澳洲時當地報章在稱許他之外,亦作出類似的批評,指出他的缺點是『輕出,喜歡帶球上前場』,一旦被對方奪去腳下球反擊便造成危險[A28] 。
戰後黎郁達曾批評陳蘇是踼法最『粗蠻』的球員,並勸新進球員以陳最終亦被人踼傷以致收山為鑑,不要稍被對方衝撞即懷報復之心。
不過,南華於1947年夏天舉辦足球訓練班,還是邀得陳蘇擔任教練,不少1950年代的甲組球員,如高保強、區志賢、陸達熙、陸達榮、謝萬祥、陳炳亮、阮偑文、簡植恩等,就是該訓練班出身,為陳的得意門生[A29] 。可是訓練班搞了一年便停辦。
掛靴後,陳蘇如不少退休名宿一樣,改而擔任球證,可是曾因大意而闖出禍。話說陳於1949年為夏令杯執法,其中11月6日一場由銅鑼灣對律文的比賽,賽果將決定冠軍屬銅鑼灣,還是與其同分但有較佳得失球差的中健。陳蘇不知為何,竟早了5分鐘鳴笛結束比賽,敗陣的銅鑼灣賽後上訴得值,賽會決定兩隊重賽,中健提出抗議不果。
另華人足球裁判會中有人認為陳蘇在律司師樓工作,與律文隊 (法律界文員) 有關係,疑有偏袒之意。最後裁判會決定向陳發警告信了事[A30] 。
陳蘇於1969年3月14日逝世,享年70歲,安葬跑馬地天主教墳場[A31] 。
遠運會四連冠
第五屆遠東運動會於1921年5月至6月在上海舉行,代表中國出席足球項目的國家隊由華南與華東爭奪。華南方面由南華負責挑選球員,根據《士蔑西報》的報道[A32] ,其陣容如下:
教練:唐福祥
隊長:梁玉堂
門將:許誠耀
後衞:馮帶、陳蘇
中衞:梁棣芳、梁玉堂、張榮盛
前鋒:葉九皋、黃柏松、歐傑生、高鍚威、郭寶根
中衞:梁棣芳、梁玉堂、張榮盛
前鋒:葉九皋、黃柏松、歐傑生、高鍚威、郭寶根
不過,在上海參加遠運會比賽的名單,《球國春秋》和『國足百年』的記載與前述的《士蔑西報》名單卻有所出入,其中《球國春秋》的名單少了馮帶、高鍚威和郭寶根,卻多了霍炳賢和陳光耀[A36] ,而『國足百年』的名單與《球國春秋》差不多,但還多了一個復旦大學中鋒吳炎章,不知是否後來作出了變動。
無論如何,這屆的陣容已足夠讓國家隊再摘桂冠。1921 年 5 月 31 日中國隊在上海虹口足球場以 1 : 0 僅勝剛以 3:1 力挫日本的菲律賓,歐傑生射入唯一的入球 (『國足百年』指這球是葉九皋射入)。
中國隊長梁玉堂『以其灑脫球技與良好的體育道德』,獲外國傳謀讚譽為『(繼唐福祥之後) 遠東第二位球王』。
![]() |
後排左起:霍炳賢、劉慶祥、葉坤、莫慶、黃錦英(南華會長)、郭晏波、劉福基、張榮盛、陳光耀;前排左起:黎郁達、梁棣芳、彭錦榮、梁玉堂、陳蘇、黃柏松、葉九皋。 |
南華創辦夏令盃
唯一參加足總賽事的華人球隊南華,自1918年加入甲組行列後,如前所述,成績一直強差人意,另一方面,球會又承擔著代表國家出戰遠東運動會的責任,在內需要提升在本地賽事的成績,在外亦要衛冕遠東運動會的足球項目冠軍,以保存國家體面,在如此壓力下,在在需要不斷物色人才,發掘新秀,於是弄出個夏令盃來。
1920年夏天和秋天,南華會於掃桿埔球場舉辦夏令和秋令足球賽,讓會員分組作賽,藉以操練球技[A38] 。
會員分組賽雖然辦得成功,但南華會認為未能吸引會外人才,於是翌年 (1921年) 決定放寬參賽資格,由會員聯絡外界人士自由組隊參與,冠軍隊將獲大銀牌一座 (由莫幹生捐出[A39] )。會方於1921年7月10日宣布成立一8人小組,負責籌辦是項賽事,是為香港足球史上第一項全港華人足球公開賽[A40] 。
該小組連夜開會討論並起草章程,決定於7月內報名及開始比賽。當時採用的官方名稱是『南華足球比賽會』,日後才冠以『夏令足球賽』的名稱[A41] 。
7月15日,籌委會與參賽球會代表開會,商討章程及報名事宜。出席的包括代表大坑足球會的李惠堂[A42] 。
參賽隊伍共11隊,除了李惠堂那隊大坑之外,還有中環、灣仔、油麻地、亞細亞、哥頓、帆船甲、帆船乙、馬房、燈籠洲、大澳等[A43] 。
比賽原本計劃於7月內開鑼,但最終延至8月21日 (星期日) 才開始,這年改在銅鑼灣球場舉行[A44] ,第一場球賽由大澳對亞細亞,結果賽成平手。最後由李惠堂那隊大坑隊奪得冠軍[A45] 。
夏令杯培養出多位球星,除了最知名的球王李惠堂和鐵腿孫錦順外,還有朱廣楊、黃瑞華、陳光耀、林玉英等[A46] 。
[A1]甚至當年的新聞界也看到這趨勢,1920年代之前只有英文報章報導體育新聞,但足球卻並非主要報導內容,主角是欖球。戰後英文報章卻反過來加大足球新聞的篇幅,一戰期間停辦的欖球賽雖重新展開,卻被冷落。而1920年代中文報章也開始報導體育新聞,主要是足球新聞。
[A4]據維基百科『Punjabi diaspora』條,當時的英軍中有旁遮普兵團 (Punjabis Regiment) 及錫克兵團 (Sikh Regiment)。另這隊印度球隊裡面其實有3名英籍軍官,見China Mail 1920-10-23。
[S22]“The South African Miliary History Society” 網頁; “uboat.net” 網頁; “Battleships- Cruisers.co.uk” 網頁。
[A41]華字日報1921-07-11 。《球國春秋》稱此賽事為『夏令分區足球賽』,但其實該項賽事雖有地區球隊參與,例如李惠堂的大坑,卻並非分區,因為還有帆船、馬房等球隊參加。至於是哪一年開始採用『夏令』這名稱則有待進一步考正。筆者在報上找到最早用『夏令』來稱呼這賽事的新聞報道是1926-05-21 的工商日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