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

第三章 1930年代 – 第一個黃金年代

1920年代華人勢力在本港球壇掘起,跟所有新興力量一樣,無可避免與既得利益者磨擦,華人足球組織與由洋人把持的香港足球總會關係日益惡劣,二者最後於1930年代初全面決裂,事件擾攘了一年,雙方才放下歧見,重新合作,下開香港球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。

之所以說這十年是一個黃金時代,是因為這期間香港球壇人才輩出,而且對外成績驕人。

人才方面,上一個十年已出現的球王李惠堂和『鐵腿』孫錦順,這時已大勇大熟。南華培養的一班年青球員,例如『廣州四騎士』等,這時羽翼已豐。

此外,香港球壇還成為中國精英球員雲集的地方。1930年代日本侵華,局勢動盪,很多上海居民南來香港發展。新球隊東方就引入很多所謂「海派球員」,亦即是從上海來的球員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「拼命三郎」張金海,還有吳祺祥、江善敬這些球技超凡的球員,令到本港球壇更加多姿多采。

除華人球員外,這十年亦是天才橫溢的土產洋球星告山奴兄弟的燦爛時代,大告的球技更是整個東亞地區所罕見,他與李惠堂可算是『中西美點雙輝』。

這些球星各有各精彩,雖然足球陣法不斷改進,但1930年代香港球員的個人技術水平,公認為20世紀上半葉的顛峰。這是1950年左右本港球圈人士的共識,見諸當時球王李惠堂及各報體育記者的評論。

對外方面,香港球員為國家再奪兩屆遠東運動會足球冠軍,這時的遠運桂冠並非如1920年代那樣可以如取如攜,蓋日本足球迅速掘起,而菲律賓亦進步不少,兩隊均已非昔日之吳下阿蒙。而最後一屆才參加足球項目的荷屬東印度群島 (即印尼) 更加是強隊。

此外,1936年香港華人球員組成出席倫敦世運的國家隊骨干,在遠赴英倫途中,在亞洲進行了27場比賽,對手包括新加坡、印度等強隊,結果234和,未嘗一敗,是各次遠征中成績最好的一次。

這些戰績在在顯示,香港足球那時已是不爭的東亞足球王國。

1930年代本港球壇昌盛的其中一個因素,是南華的復興和逐漸成熟。南華完成從谷底反彈,聯愛團事件後開始培養的一大班年青球員,這時經已成熟,甚至出現人才過盛,甲組要再一次分為兩隊,而且兩隊都是強隊。這隊班霸還興建了新的球場,球隊操練、比賽的設施得到大幅改善,令球隊如虎添翼。

1920年代後期稱霸球壇的中華隊,進入1930年代後很多隊員或退休、或離隊、或轉行,青黃不接,開始慢慢走下坡,無法再奪聯賽冠軍,但仍然足以威脅南華和洋人強隊。

1936-1937年開始有新華人球隊加入甲組比賽,第一隊是東方[S1] 1936年加入,1938年又有光華[S2] 1940年星島誕生,於是南華、星島、中華、東方和光華,二戰前共有 5 隊華人球隊在甲組作賽。

這個黃金十年,華人球隊的實力已超越洋人球隊,除了1931-1932 (5華會抵制足總)1933-19341936-1937年三屆之外,甲組聯賽和銀牌冠軍盡是華人球會天下,而且差不多全由南華會所囊括,所以這個年代亦是南華的首個黃金時代。


聯賽
銀牌
1930-1931
南華
南華
1931-1932
海軍
威爾殊
1932-1933
南華
南華
1933-1934
威爾殊
威爾殊
1934-1935
南華A
南華B
1935-1936
南華A
南華A
1936-1937
奧斯德
南華A
1937-1938
南華B
南華A
1938-1939
南華A
南華A
1939-1940
南華A
東方
1940-1941
南華
南華



南華成立初期,没有屬於自己的固定球場,只能向政府租用快活谷剛填平的地方,但租期短暫。

1920年代中期,南華會副會長、富商利希慎開發利園山一帶,鑑於南華雖然成績優異,卻苦無優良場地以作操練和比賽之用,於是以全港華人利益為由,入禀政府請求在加路連山撥地給南華會興建球場[S3] 

政府原先想將加山最高處編號AB的地段撥給海軍,但海軍認為該地開發成本太貴,拒絶接收。多得羅文錦的努力[S4] ,經過長期的談判後,政府終於在1925年同意將該地使用權暫時撥給南華會,但條件是南華會自資進行開發工程,包括爆石、平整、舖草皮等工程[S5] ,南華會唯有答應。政府公布撥地時,指明該地撥作華人公共體育場地,並交由南華體育會代為管理[S6] 

南華會於192712月正式接管場地[S7] 19281230開始興建連足球場在內的新運動場[S8] 19299月正式獲政府批准使用運動場所在的面積21.7萬平方呎的地皮[S9] ,同年12月運動場內之足球場完工[S10] 

南華會球場所在地的使用權並非永久,就在接收後不久,就差點被政府收回。事緣於19295月,政府成立運動場地委員會 (Playing Fields Committee),由輔政司修頓 (Wilfred Thomas Southorn,修頓球場以他命名) 擔任主席,旨在研究本港體育動場地的發展。

該委員會於19301月發表報告,指快活谷、加路連山等地太多球場擠在一起,建議在南區的Aberdeen Valley (即現在的黃竹坑一帶),通過回收農地和填海的方法,另外興建新運動場。而包括南華會球場所在的加路連山的一些官地,則建議收回,然後賣出作為興建樓房之用,賣地收入則可用以資助發展南區和在那裡興建體育設施之用。到時不止南華會球場,還有軍部用的馬球場等也可遷至南區[A11] 

原來以前黃竹坑的地貎與今天很不相同,開埠初期黃竹坑是一條河谷,河涌兩旁是港島少有的平地,有農田和村落 (香港圍與新圍),河涌入海處 (涌尾,即現在黃竹坑巴士車廠附近) 有淺灘和長形海灣 (Staunton Creek),灣中停泊了大量漁船。1920年代,港府計劃發展維多利亞城以外的土地,以紓緩市中心的人口壓力。1922年,在香港圍出生的富商周壽臣得到政府批准,在黃竹坑興建渡假別墅和娛樂設施[A12] 。此外亦有人建議在那裡興建馬場及高爾夫球場[A13] ,而將南華球場搬到這裡的建議可能亦是為配合這區的發展方向。

運動場地委員會報告附件中的地圖顯示當年的黃竹坑地區,可見到現時的香港仔隧道口附近一帶當年是農田,委員會建議收回這片農田,再填去部份海灣,以興建運動場。那片農田以北的Little Hong Kong即『香港圍』,今稱『黃竹坑舊圍』,為港島最古老的村落之一,據稱是『香港』名稱的來源。圖左上的Aberdeen Docks是黃埔船塢在香港仔的旱塢,即今天的香港仔中心原址。

1967年填海前的黃竹坑鳥瞰圖,可以看見今天是工業區的黃竹坑涌尾當時是個內灣,已變成住家的漁船密密麻麻。圖左那條街道是黃竹坑道,圖左中處只見部份的4層工廠大廈是甄沾記。1930年運動場地委員會建議在這裡收農地和填海以興建南華會新球場,那時當然還未有那些工廠大廈,有的是農田、沙灘和海灣。

可是,委員羅文錦和其他一些委員大力反對這一建議,他們認為,在加路連山興建住宅會破壞掃桿甫這個體育場地專區的特色;他們又指出,南區離開市區太遠,對於駐在維港戰艦上的海軍士兵,以及住在港島北岸軍營的陸軍士兵,長途拔涉到南區去太不方便;更重要的是,當時政府撥給華人使用的運動場地本已太少 (只佔全部運動場地的14.75%),所以更不應該收回已撥給華人球會使用的土地[S14] 

羅等並指出南華會接收球場之後,雖明知使用權只是暫時性質,卻仍然花了很多經費開發該地皮,對該處設施的管理亦甚完善,故理應獲得該地的保留權。

後來港府終於没有接納在南區另建新球場的建議,而南華會亦得以繼續使用加山場地。

擁有自己的球場,自己的訓練場地,是南華會多年來能稱霸球壇的因素之一。

1920年代的銅鑼灣鳥瞰圖,右面中部為平整中的南華會球場;其左面為陸軍球場;圖左下角為Queen’s Recreation Playground的西部,即現在的中央圖書館;而南華場後面的掃桿埔山谷為將來的政府大球場地點。有煙囪的建築物應是即將結業的中華火車糖局 (China Sugar Refinery)。





 [S1]1928年加入乙組。《香港足球總會90週年紀念特刊》,第29頁。另有說東方成立於1932年。
 [S2]1936年加入丙組聯賽。
 [S3]星島日報1949-09-10
 [S4]南華會網頁。
 [S5]Report of the Playing Fields Committee, No 2, 1930.
 [S6]星島日報1949-09-10
 [S7]Report of the Playing Fields Committee, No 2, 1930.
 [S8]『三十二年來南華體育會總檢討』之四,載華字日報1935-04-18
 [S9]『三十二年來南華體育會總檢討』之五,載華字日報1935-04-23
 [S10]同上。
 [A11]Report of the Playing Fields Committee, No 2, 1930.
 [A12]劉智鵬、黃君健:《黃竹坑故事 從河谷平原到創協坊》,香港:三聯書店,2015.11
 [A13]Report of the Playing Fields Committee, No 2, 1930.
 [S14]Report of the Playing Fields Committee, No 2, 1930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