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

南華缺錢停辦

1911年,南華會出現經濟問題。當年華人社會對體育運動並不關心,足球運動欠缺商界的資助,南華會只靠會員的支持,但其會員多是學生年輕人,人數亦太少,經濟能力有限,初期南華會一年的會費只收1塊錢或5毛不[A1] ,幾十個會員加起來,總收入也不過幾十塊。

另外,學生會員離校後,或出外經商,或留學國外,各奔前程,例如創始人莫慶便因入讀香港大學,無暇顧及南華會。財力人力都不能支撐,南華會被迫停辦。

1913年第一屆遠東運動會在菲律賓舉行,解散了的南華隊員應邀重組隊伍,代表中國出賽,但羽而歸。

回港後,張榮漢、唐福祥、梁榮泰、郭寶根、黃柏松、梁棣芳等10多名隊員,試圖重組南華,但因不能維持,幾月後終於決定加入當時正擴充會務的琳瑯幻境[A2] 

未有加入琳瑯的南華舊將,如馮帶、馮平、梁冠英、葉森、歐傑生、黃彬、溫德樂、林冗、馮垣、梁玉堂、林金財、葉貴松、黃來發、溫許明、鄭洋福、許翹輝等人,則另組南華遊樂會,幾月後因經費問題沒有成功,連會址也没有。

後葉貴森提議加入南華會會長劉鑄伯創辦的孔聖[A3] ,他和楊碧池及梁冠英一起與該會磋商,達成協議:南華球員加入孔聖會後,仍然獨立操作,只是借用孔聖會的名義而[A4] 。

琳瑯幻境社

琳瑯幻境社是香港著名的話劇社,其發展與中國近代歷史有莫大關係。

19世紀末,清政府朝政敗壞,中國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,一批具有初步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,紛紛急切地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和手段。1904-1905年間,部分人士開始利用戲劇宣傳革命思想,發動群眾參加推翻清政府的事業。這些有志之士除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人外,還有記者、工人、店員和學生。他們組織班社,自己粉墨登場、現身說法,為鼓吹民主革命而不計報酬。

這些班社時人稱之為『志士班』,他們編演的劇目叫改良新戲、文明新戲、文明戲,大多以移風易俗、激勵愛國為宗旨,或歌頌民族英雄、救國義士,或抨擊官場黑暗、封建惡習。

不過這些還都是傳統戲劇的模式,及至1906年冬中國留日學生曾孝谷、李叔同等受日本『新派』劇啟示,在東京組織春柳社,1907年王鐘聲等受春柳社影響而在上海組織春陽社,演出了《黑奴籲天錄》,話劇才正式引進中國。

香港一些教會學校和其他學校的學生教師,以及社會上的青年知識分子,也開始嘗試演出這種以對話為主的舞臺劇。

1911年春,革命黨人陳少白等在香港成立振天聲白話劇社。不久之後陳等又成立琳瑯幻境社,陳少白當名譽社長,社長是杜冠洲,該社經常西環太平戲院公演警世話劇,演出的劇目有《父之過》、《愚也直》、《西太后》、《梁天來》、《沙三少殺死譚亞仁》、《李覺》、《家庭思怨記》等。

1911329黃花崗起義失敗後,該社即編演《辛亥革命黨人碑》,歌頌革命者英勇犧牲的精神。當年演話劇這種活動甚受年青人歡迎,『學堂之暑假畢業,亦莫不以戲劇為游嬉。斯時新劇,可謂盛極。[S5] 

可是,好景不常,新劇最初之所以引進、移植到中國來,純由當時革命潮流的衝擊而一哄而起,加上一些同情革命的富商在經濟上的支援,所以10年之內形成興旺之勢。1919年前後,革命熱潮已退却,新劇開始衰落,很多劇社紛紛解散。『惟琳瑯幻境巍然獨全,歷久不衰』[S6] 

1925年省港工人大罷工期間,該社由香港遷往廣州,投入這場運動,為了給省港罷工委員會籌款,曾多次在廣州的海珠戲院和各個工會演出宣傳反帝的新型話劇,完全採用說白對話,每幕都配置油畫布景和燈光裝置,打破了原來廣東鑼鼓戲講唱工、講臺步的老規矩,演出很受歡迎和贊許。

後來該社終於解散後,部分演員如林坤山、朱普泉、伊秋水、林叔香、阮兆文、陳非儂、黃壽年等,分別轉入粵劇戲班或香港電影公司充當演員,黎鳳緣、林介仁,蔡了緣、鄧英等也投入粵劇戲班從事編劇工[S7] 

琳琅幻境社除演話劇外,還組織體育、音樂等多種活動讓年青人參與。1914年該社得已解散的南華會隊員加盟,於是成立足球部,組隊加入香港足球總會,參加乙組聯賽最初西報誤以為他們是『中華基督教青年會』 (Chinese YMCA),後來才改用其正式的名稱。




(粵語片名星伊秋水()及粵劇名男花旦、陳寶珠
之父陳非儂,早年均為琳琅幻境社演員。
)


(琳瑯幻境社1911年成立後,經常在西環太平戲院演警世話劇,圖為1909年的太平戲院內部。)

孔聖會

孔聖會則是香港歷史最久的孔教集團。清光緒末年,香港聚集了一批尊孔人士,他們來自社會各階層,主要有從事文教工作者、商人等,其中不乏生於舊時代而受新式教育者。他們經常聚在一起研究孔學,逢星期日則叙會於灣仔政府書館,宣講四書五經,並辦有《祖國文明報》,更派人於港九渡輪和省港澳各輪船上,宣講孔道。

孔聖會就是在這種土壤中誕生。1909年,東華醫院總理劉鑄伯 (1908-1909年度南華會會長),聯同韋寶山、淩其喈、楊碧池 (1909-1910年度南華會會長)、李葆葵、阿瑞琴、黎晴軒、梁兆南、袁英山、李樂余、陳文俊等人共同創辦孔聖會,劉鑄伯當首任會長,會址設於香港德輔道[S8] 『向以敬教勵學為宗旨』,不涉宗教或政治,一方面邀請通儒演講聖道,另一方面在本港及廣州興建義學,教育貧民。經費依賴每年農曆孔聖誕時四出籌[S9] 熱心孔教及努力倡辦義學的各界人士紛紛捐資創辦義學。至1917年,孔聖會創辦義學增至21所,與東華醫院所辦的義學並駕齊[S10] 

當年社會對孔教的重視,由每年慶祝農曆八月廿七孔聖誕辰的盛況可見一斑。除孔教團體外,其他僑團商號如普益商會、新會商會、潮連同鄉會、南北行所、永安街的街坊等都分別舉行祝聖典禮,其盛況有如現代的聖誕節。1920年代孔聖誕辰晚上,不少大公司皆以特別的裝飾增添氣氛,『以永安之祝孔電燈牌及先施之電燈走馬燈、和平大三元及各酒家,多能盡量點綴,香燈之燦爛,及彩旗之飄揚,有如國慶大典。』上環文咸東街一帶的商家,特別是南北行商人,不少為孔教信眾,每年都集資秋祭孔子,孔誕當日放假一天,他們張燈結綵,搭棚唱女樂,或擺謎壇,或演粵劇,熱鬧異[S11] 

孔聖會則於是日在太平戲院日夜演大堯天班。其廣告云:祝大成之聖節,樂奏鈞天,彰正教于人群,歡騰大地。我國數千年來,崇奉孔教,誠以聖道足以維持風化,挽救人心者也。本會定期本月廿七日演大堯天班。是日演《加官大送子》,《游龍戲鳳》。夜通宵先演《六國大封相》及《風流皇后》新劇。查《風流皇后》一劇,情新奇,結構巧妙。惟此劇非演通宵,不能結局,故是晚經港政府給發數特別執照。演至通宵。……預日沽票處在荷李活道中華書院 [編者按:文武廟旁] 孔聖會辦事[S12] 

孔聖會除宏揚孔教外,也有會員愛好體育,愛好足球。1914年南華會與孔聖會聯合,但協議了南華會職員是獨立操作,不受孔聖會管理,只是球隊用孔聖會之名義而已。

(孔聖會熱心辦義學,上圖為大坑孔聖義學遺址,位於書館街12號,原建築物建於晚清年間,毀於二次大戰,1949年獲孔聖會創辦人之一劉鑄伯等捐款重建,建築物外牆飾有1949年立的石碑,碑上題字為大坑坊眾福利會理事長李惠堂手筆。香港政府正在該址進行活化伙伴計劃。)









 [A1]《南華100周年特刊》第16頁。


 [A2]《球國春秋》第11頁。


 [A3]同上。
 [A4]《中國足球書》(英文版),第36-37頁。


 [S5]《梨園》雜誌。轉引於易雲著『廣東的話劇()』,1998-01-01,『花都區政府資料庫』網頁。


 [S6]馮自由《廣東戲劇家與革命運動》。轉引於易雲著『廣東的話劇()』,1998-01-01,『花都區政府資料庫』網頁。


 [S7]易雲:『廣東的話劇()』,1998-01-01,『花都區政府資料庫』網頁。


 [S8]《香港6000年》第327頁。


 [S9]華僑日報1926-09-21


 [S10]『深圳市寶安檔案館』網頁。


 [S11]1941年香港淪陷曾取銷祭孔活動。1946年恢復祭孔。而1960年代,香港永安街坊眾還編印《孔聖誕專刊》。


 [S12]孔聖會於1927919所發新聞稿。轉載《魯迅全集》第四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