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

1909-1910 炮兵稱王 全運稱霸

第二屆聯賽增添乙組,那時華人稱甲組為『第一班』,或『甲班』,乙組為『第二班』,或『乙班』。

本屆有兩隊新球隊加入:香港會和重組的九龍會。但同時上屆榜尾 4 隊退出甲組比賽:葡萄牙會轉打乙組,青年會、軍醫隊和 Boy’s Own Club 則完全退出;事實上,除了軍醫隊外,其餘 3 隊都未夠班。於是本屆甲組只有 6 隊球隊比賽。

另本屆聯賽首次組織乙組比賽,由 6 隊陸軍,再加上轉打乙組的葡萄牙會,以及穆斯林 (回教) (Moslem Recreation Club),一共 8 隊。獎杯由一位名叫 Fred Ellis 的紳士捐[S1] ,因此稱作 Ellis Cup

甲乙兩組共有14隊參賽,所有賽事均安排於星期六舉行,場地是港會球場及陸軍球場,没有出現場地問題。

這屆甲組巴付陸軍比上屆稍為失色,炮兵則有所進步,而工程則無復上屆之勇。至季中,很明顯冠軍是巴付與炮兵之爭,而炮兵則一直稍為領先。19091218兩雄相遇,兩隊各剩兩場比賽,積分相差兩分,巴付勝則可追上炮兵,反之炮兵可提早一場稱王。結果炮兵憑下半場兩個入球以 2 : 0 凈勝巴付,奪得第二屆聯賽冠軍。巴付陸軍僅獲亞軍。

名次
隊伍
場數
得球
失球
積分
1
炮兵
9
9
0
0
27
4
18
2
巴付陸軍
10
8
0
2
35
12
16
3
工程
10
2
2
6
19
30
6
4
九龍會
10
2
2
6
13
26
6
5
海軍船塢
9
3
0
0
15
28
6
6
香港會
10
2
2
6
12
30
6

巴付雖屈居亞軍,其總入球數字可是各隊之冠 ─ 10 場入 35 球。他們的前鋒主將 Taylor – 即射入本港聯賽史上第一個入球那位個員在聯賽踼了 9 場,射入 20 球,是當屆的神射手,獲得 Hongkong Sporting Annual 雜誌捐出的獎[A2] 。亞軍是炮兵的 Watts,只得 14 球。

第一年加入聯賽的港會,則因為將4名主將 ─ Jim Mead、兩位Wilkies以及前鋒R J Brown ─ 借給重出江湖的九龍會,而以年長球員 (例如33歲的J D Danby) 代替他們,以至最後在聯賽積分表上包尾 。

巴付雖失意於聯賽,卻在聯賽結束 (1) 後才展開的特別銀牌賽奪冠,在決賽以4:1擊敗海軍船塢。

乙組聯賽方面又是炮兵奪標,於是炮兵成為香港足球史上第一隊包辦甲乙組聯賽冠軍的球隊。

球會介紹

九龍會

英國於1860年憑北京條約取得九龍半島,但九龍居民一直未有成立一個有代表性的體育會,直至1896年才成立九龍會,成員為九龍區外籍居民[S3] 九龍會的足球隊於1896年參加了第一屆、亦是唯一的一屆『香港足球挑戰杯』,竟然一舉而得冠軍;翌年 (1897) 又參加第一屆銀牌賽,亦取得亞軍的佳績。

九龍會成立初年成員主要是紅磡九龍船塢 (Kowloon Dock, 即後來的黃埔船塢)的工程[A4] ,因工作關係都在九龍居住,雖然天星小輪於1898年創辦,但當年渡海仍然不大方便。該會於1897年開始向政府申請在快活谷批地作為該會專用球場,最終被拒絶,於是於1899年忿而退出銀牌賽[A5] ,並停止活[A6] 

甲組聯賽成立的第二年 (1910) 九龍會復出,加入此項賽事。此後10年間,這所會址設於漆咸道的球會,在足球壇的參與斷斷續續,至1920前後才穩定下來。

19225月,政府通知九龍會,將紅磡火車站附近一塊地撥給九龍會作為專用球[A7] 。九龍會自此實力大增,於1923 – 1929年之間四奪銀牌錦標,於1925-1926年更勇奪聯賽銀牌雙料冠軍,是該球會最輝煌的年代。

二戰後初年,該會在漆咸道的會址的土地使用權出了問題,因而解[A8] 

衝出香港  參加全運會
到此為止,香港的足球還未出過家門 1908年的首屆滬港杯是上海隊訪港。191010-11月間,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江甯 (南京) 首次舉辦全國學校分區體育比賽(後追認為第一屆全運會)[A9] ,為香港足球員 (而且是華人球員) 提供首次出外比賽的機會。

這項盛事由基督教青年會傳教士通過上海青年會發起和組織,作為全國博覽會『南洋勸業[A10] 』的附帶活動,以壯該會聲[A11] ,亦想借助博覽會推動體育運動。

參賽單位分為華南華北、華東、華西、華中五區,比賽項目有田徑、網球、足球、籃球4項,其中足球和籃球當時在國內尚未流行,據說只是表演項目,並不計[A12] 

華南各地各項體育運動尚未普及,而香港得風氣之先,於是獲得邀請派隊參加。在香港負責選拔代表隊的很可能是香港的青年會,根據1925年出版、由前南華球員葉貴松撰寫的《中國足球書》,香港這方面主事的兩位人士名為HamiltonBarlow[A13] 

這項賽事既然是全國學校分區賽,他們於是在各英文書院中找人,對象主要是位於灣仔及黃泥涌的書院。他們還找到一位青年學生、熱心足球的葉貴森幫他們做選拔工[A14] 

當時有不少本已打算離校的學生,風聞有關方面於各校選拔球員的消息,立即改變主意,決定留下來,希望可以入選,似乎當時學校可以隨意進出,而本來已離校的葉貴森,亦是因想入選而再度入[A15] 

最熱心的葉貴森後來因父親反對未能成行,主辦單位最終只能選出10人北上:馮平、馮帶、梁冠英、郭兆仁、呂炳豪、徐橋輝、馮應霖、余中祺、戴祖文、林金[A16] 

足球隊最後一人由本已去了漢口的劉福培填上,湊夠11人之數。

比賽在博覽會會場內的跑馬場舉行,由西人當球證。5隊足球隊中,除華南由香港代表外,代表其他各區的城市如下:

華東 上海
華西 漢口
華北 北京
華中 南京

當時民國還未建立,國內球員頭上仍然札著辮子,所以南華球員面對的是4隊辮子軍。據當年看過辮子球員比賽的南洋公學校長唐文治回憶,札辮球員馳騁綠茵場上的情景是這樣的:開賽時辮子盤在頭上,跑動不久辮子便會鬆脫下來,戰情緊張時,便不及再盤好,於是辮子隨風飛舞。爭球時,辮子成為鞭子,被打中的話便血痕一條,卻又不能說對方犯規,反而用手抓對方辮子卻算是犯[A17] 

香港球員應未曾見過這種場面,不過,當時香港華人學界足球水平大大高於國內,應付這幾隊辮子軍可算卓卓有餘。初賽成績如下[A18] 

華東勝華西    10
華東勝華中    31
華南勝華北    50

決賽由華南對華東,華東隊由上海聖約翰大學和南洋公學兩校精英球員組成,唯仍然大敗03 [A19] ,香港華人球員第一次與境外球員交鋒即大獲全勝。
















 [S1]南華早報1923-04-16


 [A2]Along the Sports Road, p 38.


 [S3]南華早報1926-05-03


 [A4]Along the Sports Road, p 20.


 [A5]Along the Sports Road, p 24.


 [A6]九龍會原球員在球隊解散後,部份加入新成立的Engineers Institute FC及皇家工程隊。見Along the Sports Road27頁。


 [A7]同上, p 56.


 [A8]同上,p 97.


 [A9]原稱『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』,至民國時期才追認為第一次全運會。

 [A10]南洋勸業會全名『南洋勸業博覽會』,又稱『江寧賽會』,是中國最早的全國博覽會,由南洋華僑實業家張振勳建議並捐銀、兩江總督端方奏請朝庭籌辦,旨在「以振興實業,開通民智」,「開風氣而勸工商」,第一屆由1910651129江甯 (南京舉行。

 [A11]王曉華、張慶軍著《百年中國世運》,第36頁。河南文藝出版社,2007.1

 [A12]1910年最早"全運會外國人做裁判選手穿長袍』,半島晨報2013-09-01,北國網轉載。

 [A13]Ip Kwai Chung, Soccer in China, p 19. Hong Kong: The Wing Fat Printing Co Ltd (149, Wing Lok Street, Hongkong), 1925.

 [A14]同上。

 [A15]同上。

 [A16]這些球員名字根據《中國足球書》,與《球國春秋列出的11人名單稍有分別。《球國春秋》没有馮應霖,卻有李祥麟;没有戴祖文,卻有郭兆聰。另其中呂炳豪、徐橋輝、余中祺,《球國春秋》作呂炳浩、徐翹輝及余中旗。

 [A17]見王曉華、張慶軍著《百年中國世運》第34頁。河南文藝出版社,2007.1

 [A18]Soccer in China, p 21.

 [A19]同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