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91年,港會一位幹事藍姆 (Edward A Ram) 構想出一個讓軍民球會都可參與的錦標賽,他在該會會員大會上提出來,建議邀請5-6隊球隊參與,球隊可來自公立學校、皇家工程師、皇家炮兵、陸軍、政府部門、銀行、專業界和商界,並提議稱之為『挑戰杯』(Challenge Cup)。
但這構思没有立刻成為事實。直至
該次會議決定撥出50元作為訂造一隻金銀獎杯[A1] 的一半費用;大會又定下比賽規則,並成立一特別小組委員會以主其事。
小組委員會成員如下:
秘書: 法蘭克‧布朗 (Frank Browne,國家醫院藥劑師)
司庫: J C Cameron (鐵行銀行職員)
委員: A Sharp (港會守門員、鐵行銀行職員、前港會司庫)
E D Sanders (鐵行銀行職員)
Lt P G Davies (皇家炮兵Inspector of Ordnance Machinery)
Dr J M Atkinson
Rev R F Cobbold[A2]
E D Sanders (鐵行銀行職員)
Lt P G Davies (皇家炮兵Inspector of Ordnance Machinery)
Dr J M Atkinson
Rev R F Cobbold[A2]
挑戰杯採淘汰賽制,共有17隊球隊參加,除了港會本身外,還有九龍會、警察、長槍旅的所有連、炮兵兩隊 (球員是來自鯉魚門及昂船洲等要塞的常備軍),以及海軍艦隻,包括旗艦山多倫。
賽事於1895年11月展開,港會與山多倫、九龍會及B Coy (長槍旅B連) 進入準決賽。山多倫以2:0淘汱港會,而九龍會則以1:0僅勝B連。
雙方陣容如下:
九龍會
門將 ─ Knight
後衛 ─ Stewart, Robinson
中衛 ─ Gambion, J Henderson, Haegen
前鋒 ─ Symington, Gow, Mylie, Simpson, McSwayd
山多倫
門將 ─ Greenwood
後衛 ─ H Shirland, W Chambers
中衛 ─ D Allen, W Street, Blount
前鋒 ─ J Kipling, A Mayes, P Buchanan, Richards, Steel
球賽展開後,山多倫先採主動,但其前鋒不濟,射門乏術,失了兩次入球機會。以歐籍工程師為主的九龍會球員,由上半場15分鐘起便控制了比賽。30分鐘,中鋒Mylie趁山多倫門將Greenwood擋出九龍會射門不遠,把握機會以頭球建功[A3],上半場九龍會領先1:0。
下半場開賽初期山多倫曾作反擊,但攻勢曇花一現,便再被九龍會控制戰局。九龍會一次進攻,由Mylie傳交Symington,此時有人大聲叫『越位』,山多倫後防信以為真,不加攔截,門將也舉起雙手向球證示意,可是球證没有反應,Symington趁機射球入網,九龍會勝至2:0。九龍會並不因勝至兩球而鬆懈,繼續進攻,Mylie射門雖被Greenwood擋出,卻被McSwayd執死雞射入,九龍會勝至3:0,並以此紀錄終場。此仗九龍會前中後三線表現均優於山多倫,獲勝至為合理。
賽後駱克夫人頒獎予九龍會隊長Henderson。該重甸甸的銀杯採中式設計,外部刻有田園及航海圖案,內部則鍍金[A4]。駱克本人亦親自到場,發表簡短演說,指出挑戰杯是本港舉行的同類賽事之首次,他衷心希望這類賽事能夠年年舉行[1],輔政司的願望後來果然成真,不過是以銀牌的名稱一直存在至今。
球場球例演變
1895年11月球證鳴笛展開香港第一場挑戰杯球賽之時,香港的球場面貎與球賽規例與最初跟欖球分家之時,已經歷了不少改變。
一場球賽是在兩條邊線及兩條底線之間進行,如皮球滾出了這4條邊界以外怎麼辦?1869年創立球門球的規定,以前皮球出了底線,哪方首先搶到皮球便獲得一自由球。1872年更開始有角球的出現。
界外球最初是誰先在界外搶到皮球就有權擲界外球,而且擲球姿勢没有什麼限制,直至1882年起才不准用單手擲界外球。至1895年才規定由最後觸球的那隊的對方擲界外球。
1891年英國一場足總杯比賽中有球員用手救出必入險球,於是增設12碼球,但那時射12碼是將皮球放在一條12碼線上,而非放在12碼點。
場上比賽的球員最與眾不同的是守門員,但這個位置其實於1871年才出現,那時的守門員可以在球場任何地方用手觸球,至翌年 (1872年) 才限定只准在己隊半場內用手。1894年加入保護守門員的條例,即門將没有皮球在手時不可沖撞他,當然這規條在現在看來仍然十分不足。
足球賽最初雖云是紳士的運動,但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,爭執越來越多,於是1874年有裁判 (umpires) 出現,一場比賽共有兩名,每隊一名,責任是在場邊接受球隊的投訴,之前任何爭論皆由兩隊隊長解決。1891年,在球場中增設一名球證 (referee),以作出所有與球賽有關的事宜,包括判罰球、角球、界外球、及驅逐球員出場等決定,以前的兩位裁判則變成旁證 (linesmen)。
最初比賽每次入球後兩隊均換邊再賽,1874年開始,雙方於半場之後才換邊。球賽時間方面,1877年劃一為90分鐘 (香港後來根據自己的情況,把聯賽賽事定為70分鐘)。1892年引入受傷補時的規例,以免有球員故意將球踼出球場外以拖延時間。
球場的設備和外貎方面亦不斷改變,1875年規定球門要有8呎高的橫楣,以代替以前的皮帶。1891年球門加上球網。
雖然經歷了那麼多的改進變化,1895年時的足球運動和足球場的外貎,跟現在我們所見的仍然有很大分別。
首先,那時還未有中場線和中圈,亦未有禁區和小禁區,球門前卻有一個半圓圈。
球場上的球員背後均没有數字;而守門員的球衣與其他球員没有分別。這位門將還可在己隊後半場任何地方用手觸球,而球賽中隨時可由其他球員與守門員易位,只要事先通知球證。
比賽中途如有球員受傷, 不可以換人,只好以寡敵眾。
總之,無論球賽規例、球場外觀或者球隊戰術,那個年代的足球與現代足球大相逕庭,然而球場上球員救勝之心,以及在場邊觀戰的球迷的興奮或沮喪之情,相信那時與現在没有多大分別。
1895年4月英國足球聯賽新特蘭對阿士東維拉的一場球賽的油畫, 可看到當時球場的畫界、球門及無號數球衣的模樣。 |
挑戰杯變銀牌
挑戰杯只辦了一屆,至1896-1897年將獎品改為銀牌一面,英文名字為Hong Kong Football Challenge Shield,銀牌由港會向英倫訂購,冠軍隊可在這個18吋乘21吋的銀牌上刻上該隊名字,並保存銀牌一年,後來這項賽事命名為『特別銀牌賽[S5] 』,現在簡稱銀牌賽。
1909年初,猶太富商大衞‧沙宣 (David Sassoon,又稱Sir Sassoon J David) 夫人捐出獎杯一隻給香港會,由於港會只是球會,没有機會使用該獎杯,該會於是將這隻『大衞杯』轉贈銀牌賽會,作為亞軍的獎杯。[S6]
第一屆銀牌籌委會成員如下:
秘書: 布朗
司庫: Henry Slade (Gilman & Co文員)
委員: E F Mackay (Butterfield & Swire,即太古洋行[A7] )
Lt P G Davies (皇家炮兵)[A8]
雖然這項賽事由港會發起,並一直主辦至1922年,但繼挑戰杯之後,第一屆銀牌賽港會又與冠軍無緣。
第一屆銀牌賽於1896年12月29日 (星期二) 開鑼,香港足球史上第一場銀牌賽由兩隊炮兵 (第14團H連及D連) 對壘,在跑馬地場舉行,結果1:1賽和。
雖然九龍會是上屆挑戰杯冠軍,但有不少人看好上屆亞軍山多倫,他們於1897年1月9日於一場友誼賽中擊敗九龍會2:0,不久之後又以3:0大敗工程隊。1897年1月21日 (星期四) 山多倫在第二輪賽事遇上強敵 ─ 上屆四強之一的港會,勝來就十分之吃力,比賽在跑馬地場舉行,兩隊在12月28日的友誼賽曾踢成0:0平手,可見雙方實力接近,結果這仗法定時間內又是0:0和局,加時20分鐘仍賽和1:1,需要摘日重賽;第二仗山多倫才得以把港會淘汱出局。
最後產生四強:九龍會、山多倫、長槍旅B連和工程。前三隊與上屆一樣,只有工程是第一次打進四強,替代了港會。
準決賽九龍會3:0大敗B連,山多倫則淘汱工程。1897年3月23日舉行的決賽是上屆翻版,再次由九龍會與山多倫爭標,下午4時在港會場舉行。
去年挑戰杯決賽港會場什麼設備也没有,這次首屆銀牌決賽,則見港會場搭起了一個能容數百人的觀眾席,雖然是一大突破,但卻仍遠不能滿足需求,因開賽時觀眾已達2,000多人,而開賽後還不斷有觀眾到場 ─ 自從去年創辦挑戰杯後,足球 (association football) 這種運動在這殖民地流行起來。
雙方人腳與去年相差無幾,九龍會少了中鋒Mylie,山多倫著名中堅Blount回國去,由S Hardy替代。雖云陣容差不多,不過,九龍會季初組織出現問題,難以集齊人腳進行操練,以致在這屆賽事不為球評家看好,但在場觀眾卻是大部分仍認為九龍會可勝,他們最強的是中場,但前鋒後衛也不可小覷;山多倫三線比較均衡,前後兩線特別強。
雙方陣容如下:
九龍會
門將 ─ Moore
後衛 ─ Gambion, Robinson
中衛 ─ J Henderson, Wilson, Egan
前鋒 ─ Symington, Gow, MacSwayed, Sutherland, Simpson
山多倫
門將 ─ Greenwood
後衛 ─ H Shirland, W Chambers
中衛 ─ D Allen, S Hardy, W Street
前鋒 ─ A Mayes, P Buchanan, J Dalton, F Richards, Steel
天色良好,球場吹著微風,甫開賽順風的山多倫即猛烈進攻,九龍會後防還未站穩陣腳便被攻散,開賽3分鐘即被山多倫攻陷;驚魂未定,幾分鐘後再失一球,短時間內山多倫連陷兩城。幸而九龍會球員之後穩定下來,大舉反攻,在一次門前混戰中射入,追回一球,上半場落後1:2。
下半場九龍會繼續反攻,但無法撕破山多倫堅固的防線,反而在後半段被山多倫佔回上風,但山多倫亦無法增添紀錄,結果山多倫就以上半場的2 : 1比數取勝,奪得第一屆特別銀牌賽冠軍,報卻一箭之仇。
當球證吹長笛完場的一刻,大批水兵和山多倫擁蠆衝進場內,把該隊幾位主力球員抬起慶祝。最後由銀牌委員會主席洛克的夫人將銀牌頒予山多倫隊長,11名出場球員各獲金牌一面[A9]。
第二屆銀牌 (1897-1898年) 有21隊球隊參加角逐,最後由京士陸軍 (G連) 掄元。這隊冠軍隊在全部賽事中射入20球,只失一球[A10] 。
1898-1899年的第三屆,參加的隊伍稍減,但仍有18隊之多,當中只有3隊為非軍方隊伍。決賽由香港會對工程。港會最初被人看淡,可是他們先後擊敗威路殊陸軍的H連 (4:0) 和A連 (3:0),然後再淘汱工程 (2:0),準決賽以2:0踼走HMS Victoria。決賽遇上炮兵38連,比賽在3月尾舉行,觀眾2,000人,賽會在球場邊搭建有蓆棚上蓋的臨時觀眾席,結果香港會以1:0僅勝,首次奪得銀牌錦標[A11] 。
(上圖:1899年奪得銀牌冠軍的港會球員。) |
1899-1900年的第4 屆,參賽隊伍數目大降,奪得1896年挑戰杯的九龍會宣布退出,另因中國政局動盪,英國艦隊頻頻出動,只有一隊海軍隊伍參賽,總共只有15隊球隊參加銀牌比賽。最後由威路殊陸軍G連奪得冠軍[A12] 。
甲組足球聯賽創辦前的銀牌冠軍如下:
屆數
|
年份
|
冠軍
|
比數
|
亞軍
|
備註
|
1
|
1896–97
|
山多倫艦
(HMS Centurion) |
2:1
|
九龍會
|
|
2
|
1897–98
|
京士陸軍
|
|||
3
|
1898–99
|
港會
|
1:0
|
炮兵
|
|
4
|
1899–00
|
威路殊陸軍G連
|
|||
5
|
1900–01
|
炮兵15連
|
|||
6
|
1901–02
|
威路殊陸軍H連
|
|||
7
|
1902–03
|
告羅利艦
(HMS Glory) |
|||
8
|
1903–04
|
亞利濱艦
(HMS Albion) |
3:0
|
HMS Cressy
|
|
9
|
1904–05
|
威士堅陸軍
(Royal West Kents) |
告羅利艦
(HMS Glory) |
||
10
|
1905–06
|
大亞丹艦
(HMS Diadem) |
2:0
|
港會
|
|
11
|
1906–07
|
炮兵
|
3:2
|
港會
|
|
12
|
1907–08
|
港會
|
2:1
|
畢霍艦
(HMS Bedford) |
球隊介紹
山多倫艦
奪得第一屆銀牌冠軍的山多倫艦 (HMS Centurion,即百夫長艦,又譯仙矯利安艦) 來頭不小,它是一艘360呎長、排水量10,500噸、由鋼及銅造的二級前無畏艦,於1892年在英國樸茨茅夫下水,1894即被派到中國服役,它載著635名水兵和軍官,通過蘇伊士運河[A15] ,途經埃及、星加坡等地,最後於
1898年英國強租山東威海衛軍港之後,山多倫艦帶領其他英國遠東艦隊共17艘,常駐威海衛[A17] 。
該艦最後於
1903年12月再來香港,至1905年6月離開。1910年在英國被賣掉銷毀[A19] 。
京士陸軍
『京士』即英文『King’s』的音譯。香港足球史上曾有4支京士陸軍加入銀牌或甲組聯賽:
1.
國王直轄皇家步兵團 (蘭開斯特) (King’s Own Royal Regiment (Lancaster))
2.
國王直轄約克郡輕步兵團 (King’s Own Yorkshire Light Infantry Regiment (KOYLI))
3.
國王利物浦步兵團 (The King’s
Liverpool Regiment)
4.
國王直轄蘇格蘭邊境步兵 (King’s Own Scottish Borderers)
雖說留港時間不長,但它們的實力都十分雄厚。除這隊勇奪第二屆銀牌冠軍外,第二、三隊第一年加入即奪聯賽冠軍,而第4隊雖未能在聯賽掄元,但亦奪銀牌冠軍。
隊名方面,足總將4隊都稱為京士陸軍 (或傾士陸軍),僅於第三、四隊隊名前加上『新』字。本文不打算為4隊各取新名字,索性全部稱為京士陸軍,只在每隊出現的那一屆註明分別。
威路殊陸軍 (Royal Welch Fusiliers[A21] ) 是皇家威路殊燧槍兵團第二營,該兵團成立於1689年,最初任務是為威爾殊與英格蘭作戰。該兵團後來曾參與美國獨立戰爭,以及法國大革會、拿破倫戰爭等。
19世紀末來港的是該兵團第二營,來港前駐守克里特島[A22] 。1899年1月13日抵達香港,駐守鯉魚門、摩星嶺,把守維多利亞港的東面入口。同年4月被派到大埔鎮壓騷亂[A23] ─ 當地居民反對英人舉行升旗禮接收新界 (英國1898年租借新界),兩次襲擊並燒毀典禮用的蓆棚。
港督卜力在英軍保護下主持升旗禮,接收新界。 |
駐港的威路殊陸軍軍官合照。 |
銀牌冠軍打北京
(西摩爾海軍中將) |
話說銀牌賽創辦初年,正是國內多事之秋。1897的山東曹州教案引發的義和團之亂逐步升級,1900年5月,團民開始攻打北京附近的地方,破壞火車站,殺死在鐵路工作的外國工程師。5月29日,焚燒北京近郊的豐台車站,切斷了京津鐵路交通,在京的外國人群情激動。
6月初,在清廷許可之下,大批拳團民湧入北京。在京11國公使團要求增援,天津英、俄、德、法、美、日、意、奧8國海軍司令決定,從停泊在天津港外的各國戰艦 (當然包括山多倫號) 上的船員和海軍陸戰隊中,組成一支2,000餘人隊伍赴援,由西摩爾海軍中將率領,於6月10日從大沽出發,經天津向北京推進,途中遭團民及清軍包圍襲擊,死傷頗眾,唯有折回天津。
6月17日,8國軍艦攻擊天津大沽炮台,山多倫艦上士兵登岸,與其他聯軍士兵一起作戰,半天內攻陷炮台。
6月20日,拳民包圍北京使館區,包括英國大使在內的外國使節團被困在內。
大概這時,駐香港的威路殊陸軍趕到天津附近增援,與各國軍隊一起攻打天津城[A24] ,7月14日城陷失守。
7月底8國聯軍共約18,000人,一齊由天津向北京出發,相約競賽,看哪國軍隊最先攻入北京城。8月14日凌晨,聯軍兵臨城下,威路殊路軍從一污水渠入城,成為8國中最先抵達被圍使館區的部隊[A25] 。
山多倫艦於攻打大沽炮台時遭受輕微損毀,後來回香港修理。威路殊陸軍則於同年11月回到香港。
在整個八國聯軍侵華過程中,山多倫艦的750名官兵和船員中,有28人戰死或病死[A26] ,該船司令官John Jellicoey亦受傷,傷及左肺[A27] 。威路殊陸軍恰巧也有28人陣亡,另外37人傷,39人病倒[A28] 。
(上圖:英軍在八國聯軍之役焚燒一間廟宇。) |
[A23](1) Patrick H Hase, The
Six-Day War of 1899 – Hong Kong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, n114, p 241.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, 2008. (2) Along the Sports Road , p 24 & 26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